探秘气象局 近距离感受“观云测雨”

黄河新闻网 > 大同频道 >  大同新闻

黄河新闻网大同讯(记者胡雁)现代社会,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地球与气象的关系。那么,陪伴我们每天出行的气象预报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有时大家感觉预报不准?气象工作除了大家普遍了解的预报天气,还有什么鲜为人知的工作内容?日前,记者来到大同市气象局和大同市气象站,近距离感受“观云测雨”背后的故事。

气象预报从哪里来

来到位于大同经开区思贤街79号的大同市气象局,记者在大同市气象台台长李腊平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5楼的一个房间,房间中央是会议区域,会议桌正对着的墙上则是一个大型显示屏,用于与上级台站进行天气会商。房间左边,是一套气象监测设备,每台显示器上都是只有专业人员才能看懂的图表和数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家平时所接触到的天气预报数据,几乎都来自这个工作台面。

“不少人可能觉得制作气象预报挺简单的,但事实上这个过程很复杂,其背后是预报员辛勤的劳动。”大同市气象台预报员刘洁莉表示。她向记者介绍道,每天5:45之前,预报员要发布、上传当天的第一份天气预报,而在之后的十几个小时里预报员也是日程满满,8:00参加全国天气会商,9:30参加全省天气会商,下午16:00,预报员要发布当天的第二份天气预报。不仅如此还要做空气污染预报,定期向多个平台发布、更新气象预报信息。“我们24小时值班,若遇到恶劣天气,值班预报员还将增加为3人。”刘洁莉说,这样可以确保实时掌握气象信息,为市民生产生活提供有效参考。

气象预报怎么制作

“气象预报的制作过程其实和医生给病人看病有几分相似。”李腊平这样形容。气象预报制作一般通过五个步骤,分别是气象观测、资料搜集、综合分析、预报会商、预报产品分发。“由于影响天气的原因有很多,很复杂,预报员需要集思广益,进行讨论,像医生给病人会诊一样,在天气会商时,所有预报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主班预报员对预报意见汇总后,经过综合分析,快速对未来天气的发展变化作出最终的预报结论,制作成不同的预报产品,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96121等媒体向公众发布。”

所谓天气会商是指在各级气象台之间进行的视频会议,属于天气预报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预报员每天必做的工作之一。据悉,大同气象台每天的天气会商共有2次,第一次是早上8点整进行的全国天气会商,由中央气象台联合各省气象台对未来天气形势进行分析,第二次会商在上午9点半进行,是山西省范围内的天气会商,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预报就是以这次会商结果为参考的。

气象预报为何有时会不准

之所以现在还会有“气象预报测不准”的说法,很大原因在于现行天气预报通常测的是一个范围,很难做到定点、定时、定量。比如,预报说今天有雨,然后雨可能下在云冈区一带,平城区的市民没看到雨,就会觉得天气预报不准。而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天气预报所说的温度,指的是剔除各种人为和其他自然因素干扰情况下的自然状态的空气温度,而我们所感受到的温度,是每个人和外界空气接触后感觉到的温度,即“体感温度”,受湿度,风速,日照等因素的影响比较多,与实际空气温度略有差别纯属正常。

气象站的故事

气象观测是气象预报和气象服务的前沿阵地,位于大同市兴云街郊外的大同气象站,是一个拥有现代化观测设备的国家基本气象站,百叶箱、风塔、日照仪、翻斗式雨量传感器……在800多平米的气象观测场内,30多种气象监测设备默默的立在这片土地上,为气象的预报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保障。

跟绝大多数气象站一样,大同气象站地理位置偏僻远离城市喧嚣,古色古香的建筑就默立在郊外,周围是大片空旷的土地。对于气象工作者来说,这份工作最大的辛苦就是“寂寞”。“别人遇到刮风下暴雨的时候都是往家里赶,而我们是往单位往户外跑。越是恶劣的天气状况,越需要我们坚守在岗位。”大同市气象站站长施占军说到。

2020年4月1日,我国地面气象观测实现全面自动化。此前的气象观测数据都要靠人工读取、发报。“哪怕天上‘下刀子’,也要到观测场把数据读取回来。”在气象观测员们中曾流传着同样的故事——在大风呼啸时得用绳子捆住身体才能完成观测,在寒冬清晨手一碰到冰冷的设备就被生生黏住,在瓢泼大雨中全身湿透奔向观测场,在漆黑深夜里靠自己哼着歌儿驱散恐惧与孤独。

而今,万千精密数据瞬间汇集,秒传而出。取消人工定时观测、日常守班等人工观测任务后,观测业务工作量减少。而眼下,气象观测人员也面临新的课题,应急、维护、研究分析和服务能力的提升都将成为考验。

四季更替不停,无论天气晴好,或是大风雷暴,气象工作者们都坚守在这片土地上,为着同一个目标,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美诠释了“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续写气象人的初心和使命。

  • 黄河新闻网
  • 黄河新闻网大同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
人员查询   |   联系电话:0352-2366688   投稿邮箱:hhxwwdatong@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晋)字第0023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4120180001    晋公网安备 1401060206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