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文旅融合新路径 聚力产业发展新引擎

黄河新闻网 > 大同频道 >  大同新闻

黄河新闻网大同讯(记者魏悦)8月18日,大同市委宣传部举行大同市“喜迎二十大 大同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文化和旅游工作专场发布会。会上,大同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同文旅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同市文旅局在大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全市优势产业为主线,以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在政策引领推动、文旅融合赋能、重大项目开发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

十年来,大同市文旅发展突飞猛进,主要表现在经济“增”、景区“多”、住宿“丰”、要素“齐”、交通“畅”、品牌“靓”六方面。

十年来,大同市突出政策规划对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导,把文旅产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纳入大同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印发了《“十四五”历史文化保护与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十四五”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行动方案》,编制了《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一系列产业规划,有力支撑保障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年来,大同市以文化遗产、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等为突破,开创文旅商体融合新路径,推动文旅多维度融合矩阵发展。

十年来,大同市公共服务基础进一步夯实,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主要体现在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持续优化、群众文艺团队发展壮大、文化活动普惠群众等方面。其中,高标准、高起点建造了市级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大剧院及配套设施;投资近2亿元,重点扶持各县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升级改造,大同市农村文化建设基本实现村村“五有”;大同市图书馆设立分馆24个,每年调拨图书共9万余册;大同市文化馆开办了公益培训班,现有固定学员3000余人,免费培训公益性艺术团队13个;培育群众文艺团队500余支,群众演职人员5万余人;先后打造“市民大讲堂”和“平城讲坛”两大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实施“千场大戏、万场电影”惠民工程和“送戏下乡一万场”文化惠民活动。

十年来,大同市艺术创作精品迭出,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先后打造出反映历史题材的歌舞剧《天下大同》《北魏长歌》、耍孩儿剧《云冈魂》、晋剧《河清海晏》、北路梆子剧《廉吏于成龙》,反映现实题材的话剧《热泉》、晋剧《八九雁来》、北路梆子剧《忘忧草》等20多部文艺精品。连续举办十七届新年音乐会,电影《烽火平型关》、歌曲《幸福大同》《美丽大同》《微笑大同》等一大批文艺作品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强影响。

十年来,大同市非遗保护体系不断完善,活化利用成果明显。目前,大同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项,省级37项,市级10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名,省级39名,市级154名。全市乡村文化记忆工程覆盖率100%,收集整理乡村文化记忆普查手册28300余本,图片60余万张,实物100余万件,编辑出版书籍80余本,录制影像资料230余部,建成展示馆38个。  

十年来,大同市通过品牌化、特色化、规模化宣传,逐步塑造以“中国古都·天下大同”为核心的旅游城市品牌形象;承办了中国世界遗产旅游推广联盟大会等大型活动,创新策划举办魏碑书画展等特色活动;投入近2000万元,在重点客源地发布城市旅游宣传广告,冠名“大同号”和“云冈号”列车,开展线上线下推介会超过200场;与央视和浙江卫视知名栏目合作,积极参加中国旅游交易博览会等招商推介,加强与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和京津冀地区连宣连推,“文化古都、清凉夏都、美食之都”城市品牌形象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十年来,大同市龙头景区提质升级,旅游供给结构优化。新增A级景区10家,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3家。云冈石窟、北岳恒山、大同古城、大同长城、平型关大捷景区五大文旅品牌加速塑造,方特欢乐世界等文旅项目投入运营,乡村旅游形成了以灵丘红石塄等为中心的乡村旅游发展片区。研学游、工业游、乡村游发展迅猛,文旅产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十年来,大同市市场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文旅安全防线牢固。认真落实省文旅厅A级景区三提升要求,实施“春和”“夏安”“秋风”“冬净”专项整治,组织开展多个专项行动,年均出动执法人员9500余人次,检查文旅场所15000余家次,切实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留隐患。严格落实国家、省、市疫情防控工作各项措施,加强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和科学防范意识,组织建立8个常态化督导检查组,杜绝疫情在文旅场所传播。

会上,大同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大同市文旅工作将继续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大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要求,围绕“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努力推动大同市文化和旅游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编辑:荆晓田]
  • 黄河新闻网
  • 黄河新闻网大同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
人员查询   |   联系电话:0352-2366688   投稿邮箱:hhxwwdatong@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2021002877号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晋)字第0023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4120180001    晋公网安备 1401060206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