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五力齐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黄河新闻网 > 大同频道 >  三农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大同市委、市政府把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在建立监测帮扶机制、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齐发力,立足新起点,点燃新引擎,再踏新征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攻坚成效更可持续、乡村振兴更有底气。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大同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高位推动、精准发力,经过8年精准扶贫、5年集中攻坚,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成绩斐然:6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745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1.1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推动脱贫县区繁荣发展,全面促进乡村振兴,大同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推动超常规举措向常态化转变、阶段性攻坚向可持续发展转变,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建立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大同市在严格落实责任、政策、帮扶、监管“四个不摘”要求的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的动态监测、督查检查、定期会商和精准帮扶一整套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及时帮扶,建立易致贫和易返贫人口数据库,跟踪监测其收支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及时发现返贫风险,落实帮扶措施,实现动态清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同时,调整完善驻村帮扶政策,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基层组织力量弱的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社区)选派农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继续实施好领导联系帮扶、县际结对帮扶、企业合作帮扶、学校医院对口帮扶等政策及民营企业“百企帮百村”行动,扎实巩固脱贫成果。聚焦全市197个集中安置点、9.49万搬迁群众,持续推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壮大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和不断壮大乡村产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为了巩固拓展产业扶贫项目建设成果,不断增强产业“造血”功能,大同市在脱贫县区持续推动黄花、黄芪、小米产业发展,聚焦优势粮油、特色蔬菜、道地药茶、特种养殖的规模化、高效化生产,着力建设一批“特”“优”种养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北肉”进出口和“东药材”商贸平台基地。同时,充分发挥大同市乡村传统剪纸、编织、铸造、雕刻、食品加工优势,精心打造一批乡村特色生产车间,带动脱贫县区农民增收致富。今年,全市要新发展黄花5000亩,打造黄花标准化示范园20个,培育壮大黄花加工龙头企业10家,全力申报创建大同黄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持续推进生态扶贫、乡村旅游、光伏扶贫等产业发展,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增强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持续深化“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大力开展脱贫人口技能培训,坚持持证就业保脱贫,技能提升促振兴,围绕“真培训、训真能、颁实证”的要求,圆满完成今年培训高素质农民3.4万人的目标。强化品牌意识,不断提升天镇保姆、广灵巧娘宫、灵丘阿姨帮、浑源搓澡工等特色劳务品牌知名度和带动效应,大力开拓国内外劳务输出市场,不断打造劳务输出品牌。坚持把务工就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最当紧的事来抓,多途径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外出务工转移一批、扶贫车间安排一批、公益岗位吸纳一批、职业培训输送一批、扶持创业带动一批,让农民有活干、有事做、有钱赚。

——强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乡村建设行动是补上农村现代化短板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大同市认真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广灵丘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做法,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档升级,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在乡村建设行动中,大同市紧扣“路、水、暖、气、电、数、链、废”八个字,加快农村“四好农村路”、供水保障、清洁取暖、燃气下乡、电网巩固提升、数字乡村、冷链物流、废污治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深化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今年,全市要再创建2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完成改厕1.8万座,新开工建设42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开工建设“四好农村路”100公里、长城一号旅游公路127公里,巩固提升农村饮水人口2万人。

——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农村基础教育布局,推动小学向乡镇集中、中学向县城集聚,保证农村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持续加强对留守、单亲、残疾、学习困难、家庭经济困难适龄儿童少年等重点对象的监测,确保除身体原因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落实过渡期健康扶贫帮扶政策,有效防范因病致贫返贫风险。发挥县乡医疗机构一体化改革的作用,持续巩固基本医疗保障成果,不断夯实县乡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农民享受到改革的红利。(苑捷)

[编辑:祁旭光]
  • 黄河新闻网
  • 黄河新闻网大同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
人员查询   |   联系电话:0352-2366688   投稿邮箱:hhxwwdatong@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晋)字第0023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4120180001    晋公网安备 1401060206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