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笔”答好脱贫卷——阳高县摘掉“贫困帽”纪实

黄河新闻网 > 大同频道 >  三农

    黄河新闻网大同讯(记者 穆帅 通讯员 尉建飞 尚振晋)“我们终于甩掉穷帽子啦!”在去年山西省政府批准的贫困县退出名单中,阳高县榜上有名。该县广大干部群众奔走相告:14项退出指标全部合格,11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8349户40031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46%……这份脱贫考卷咋答的?阳高县用了“四笔”。

       “竖”:竖起增收支柱促民富

       “我们阳高红西红柿,国际巨星成龙先生都说好吃!好吃!”大白登村民张利一提起西红柿就讲到了成龙。原来在第五届成龙国际动作电影周上,阳高的小西红柿大露脸:来自44个国家的700多名成龙影迷,对阳高西红柿的评价说着不同的语言,却做着同一个动作——翘大拇指!之所以引得齐声赞,缘于产品的质量:含糖度高达12度,比普通西红柿高出5个点,是国家绿A产品。

       这好产品就来自阳高扶贫产业——设施蔬菜。好产品带来好“钱景”。鳌石乡东马营村贾廷军一栋塑料大棚西红柿仅一亩地,半年时间就收入3万元,收入远远跃出贫困线。

       实现脱贫须有产业支撑。阳高县“4+N”产业支柱,撑起了全县4万多人脱贫。该县扶贫办的一份资料显示:建成蔬菜大棚11000栋,带动3532户贫困户增收;发展旱作农业25.6万亩,带动13231户贫困户增收;引进了正大集团15万头绿色生猪养殖项目,带动5634户贫困户长期获得财产性和工资性收益;发展杏果基地3万亩,拉动2650户贫困户增收……

       王官屯镇杨庄村贫困户姚天生12亩耕地由玉米改种杏树后,收入由过去的5000元翻了一番多。喜人“钱景”的背后是姚天生“转产”过程的犹豫和曲折,直至村支书李永强一句“赚了是你的,赔了算我的”才让他放下了包袱。李永强出此豪言,源于对县里发展脱贫产业的信心。个个产业紧扣县情,项项产业链条完整:种植有技术保障,销售有龙头带动,加工有“扶贫车间”,经营有多种模式……

       “撇”:撇开条件制约建新居

       阳高县长城乡十九梁村,村名如村貌,地处从明长城守口堡数起的第十九道山梁上,村在山头住,地无一亩平。多年前一户人家娶了个外地媳妇,看到这穷山恶水的村落后,便心生出走的念头。谁知走了一夜也没跑出这个巴掌大的村,因为走到哪儿都是沟沟峁峁,根本没有路。

       像这样的村落,有天大的本事也难脱贫。撇开条件制约建新居是不二选择。3年间,阳高投入资金8.49亿元,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1个,让1577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穷窝窝”搬到了“金窝窝”。

       新东村就是其中的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排排大瓦房从顶到地齐完备,一整体公共设施齐配套。咋办到的?“注重政策保障,注重产业配套,注重科学选址,注重群众意愿,注重质量监管”,阳高县扶贫办主任对此如数家珍。

       事实也是如此。仅以古城镇兴建道贤移民新村选址为例,就曾进行过一场“较量”:如从镇政府所在地选址,土地费用高,征地难度大;如从其他村选址,土地不值钱,征地难度小得多。是避难就易还是迎难而上?“较量”最后的结果是:干部啃硬骨头,让群众过好日子。果不其然,光一个需要迁出的坟头,动员对象涉及45户。当新村建起搬迁户坐地生金时,干部们一致认为:这劲儿费得值!

       “提”:提升乡村环境换新貌

       应答脱贫卷,阳高始终遵循“考试大纲”——“两不愁三保障”。产业扶贫解了“两不愁”的题,易地扶贫搬迁解了安居的题。其他群众的危房咋办,还有卫生、教育、饮水、交通等等考题如何应答,一个“提笔”迎刃而解。

       提升乡村环境,阳高拿出了真金白银:投资1.8亿元,完成危改13562户;投资1.23亿元,对4918户农户实施住房提质,全县农村危房和土窑洞全部“清零”;投资1.6亿元,全面改善了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投资2.4亿元,完成农村公路改造224公里;投资4067万元,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一句话,缺什么、补什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着力补齐“双基”短板,建设美丽乡村。

       步入该县大白登镇潘寺村,看到的是这样一派新景象:坐街有凉亭,购物有超市,健身有广场……旧貌换新颜,老支书有深层次的解读:表面“提”的是乡村环境,根子“提”的是干部精气神。

       应答脱贫卷,干部的重要性不用说,其精气神决定脱贫的分数值。有这样的认识便有这样的行动:抓党建促脱贫,抓脱贫强党建,阳高县在一个战场打赢两个战役。

       整顿了一批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开展了“1+6”基层党组织创建活动,出台了《“五个五”工作法》《“五个三”工作机制》等一系列制度……党建实招招招见实,强了主心骨,脱贫有了谱。脱贫见实效,又强了党组织。仅光伏扶贫产业一项,让全县村集体多了2000多万元的收入,“手中有了米,干啥也有底气!”

       “点”:点燃奋斗激情树新风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阳高干部对此有着切身的感受:64年前,阳高县大泉山首创的水保经验为存在水土流失问题地区的治理和开发提供了可鉴之策,而这奇迹的产生,来自于群众的创造。

       决胜贫困,群众是主体。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是答好“脱贫卷”少不了的一笔。阳高这样来点燃奋斗激情。

       “全县父老乡亲们,今天我就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奋斗幸福观’的三句话,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这声音响自阳高各村的大喇叭,主讲人是阳高县委书记冯晓雷。

       低空中,“大喇叭”工程“优质响”“天天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村委会,“农民夜校”农民听:“当年大泉山人治理荒山凭的就是一双手,今天我们不仅有手,更有党的好政策,有啥干不成的。”阳高县县长丁国华在授课;舞台上,创作的《杏泉沟》等一部部反映脱贫攻坚的戏曲持续上演;大街头,“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系列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开展……不同的形式,同一个目的:激发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

       “激”,远不止于此。大同大学帮扶罗文皂镇两个村,把帮扶与学生实训巧妙结合,组织600多名师生到村里开展写生教学和国情教育时,谁家干净住谁家,住谁家付谁住宿费。干净也是生产力,引得群众争变户容户貌。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县财政拿出1500万元,对自主脱贫户进行奖补,“等靠要”的思想被“奋力干”的新风取代,换来自主脱贫典型无数。

       脱贫不是终点,全面小康才是目标。脱贫摘帽后,阳高县在全省率先开展了脱贫攻坚回头看,这些天更是疫情防控与完胜脱贫两促进。一个目的:巩固提升脱贫成效,让脱贫的成色更足。

  • 黄河新闻网
  • 黄河新闻网大同频道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
人员查询   |   联系电话:0352-2366688   投稿邮箱:hhxwwdatong@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晋)字第0023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4120180001    晋公网安备 14010602060069号